新闻动态

您的位置: 首页 新闻动态医院动态详细

名壮医李凤珍(四):深耕壮医30余载,凝练学术思想传薪火

发布时间:2025-03-21 10:29 本文来源: 宣传科 阅读次数:0


开栏语

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中医药局《关于做好名壮医名瑶医有关工作的通知》精神,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特别推出“壮瑶名医”专栏,旨在展现我院五位名壮医、名瑶医的卓越风采与深厚医术。他们不仅是壮瑶医药的传承者,更是民族医学的守护者与创新者。通过本专栏,我们将深入挖掘名医背后的故事,向广大患者和社会传递壮瑶医药的独特魅力与价值。让我们一同走进“壮瑶名医”,感受名医风采,领略壮瑶医药的博大精深!

李凤珍深耕壮医领域30余年,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壮医事业的执着,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反复的摸索总结,确立了壮医诊治风湿病的学术思想——“祛毒调和气血,补虚顾护谷道”,并积极投身于各类传承活动,她的学术思想得以广泛传播,更多患者受益。



深耕壮医领域,确立学术思想



投身临床工作后,李凤珍有幸跟随药罐世家民间医生学习以及主管住院患者,她开始系统地研习壮医治疗风湿病,并不断积累经验。


彼时,李凤珍留意到,收治的风湿病患者大多体质虚弱。即便通过拔药罐、刺血、敷贴、药熨等壮医外治疗法,成功祛除“毒”与“瘀”,病情得到较好控制,但其气血恢复状况却不尽人意。依据壮医“三道两路、三气同步、毒虚致病、调气解毒补虚”理论,她意识到祛毒之后需补虚。在壮医理论中,谷道为气血化生之源,因此,得出祛毒后必须顾护谷道的结论。


▲早期李凤珍出门诊


风湿病科成立后,李凤珍更加专注于壮医在风湿病领域的治疗研究与实践探索。在长期临床实践中,她深入钻研风湿病的病因病机,总结出虚、毒、瘀三大致病因素。经过反复探索与归纳,她最终提出治疗风湿病的学术思想——“祛毒调和气血,补虚顾护谷道”。这一思想凝聚了她多年临床经验,强调治疗风湿病时,既要着重清除体内毒素以调和气血,又不能忽视通过补虚来维护人体谷道的正常功能,进而实现扶正祛邪、恢复人体健康平衡。


此外,李凤珍总结出风湿病的壮医治则治法,即解毒、化瘀、补虚、调气,并主张内服外治相结合,尤其注重壮医外治疗法以祛毒调和气血。同时,她首次提出将风湿病按壮医分型为阳证、阴证进行治疗 ,后经过大量临床验证,李凤珍的学术思想在治疗风湿病上具有较明显的效果,得到同行和患者的认可。



桃李盈门授学识,多方并措传壮医



为广泛传承和推广自己的学术思想,造福更多患者,李凤珍积极投身各类传承活动。


她借助三级医师查房、门诊带教以及科内业务培训等形式,毫无保留地将学术见解与临床经验传授给科内弟子。通过发挥传、帮、带作用,指导年轻医生快速掌握风湿病临床诊疗技能与综合能力,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壮医人才。


▲早期李凤珍三级医师查房


同时,她踊跃参与并组织培训活动。一方面参加医院壮瑶技能提高班暨“西学壮、中学壮”培训班,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壮医诊疗方案推广培训班。值得一提的是,她还积极投身国际培训班相关工作,为壮医从业者以及东盟学子传授壮医特色技法,为培养壮医人才做出贡献。


▲李凤珍组织开展培训班


▲李凤珍与泰国学员合影


在传承进程中,李凤珍通过“广西名中医八桂行”“名医传承工作站”等途径,积极推广壮医适宜技术和自身学术思想。2019 年,“李凤珍名中医传承工作站”分别在靖西市中医医院、隆安县中医医院挂牌;2022 年和 2023 年,又分别在崇左市中医医院和百色市中医医院增设。此外,李凤珍还接收区内进修医生,指导基层医生掌握壮医适宜技术,大力推动壮医的传承与推广。如今,隆安、罗城、那坡、崇左等县市级中医医院,有的开设了风湿病诊室,有的开展了壮医药物罐、壮医刺血、壮医刮痧、壮医贴敷等壮医特色技术,有力地传承和发展了壮医。


▲2022年李凤珍名中医工作站”在崇左市中医壮医医院揭牌


截至目前,李凤珍已培养出3名学术继承人,其中,钟丽雁晋升为壮医主任医师,担任科室副主任,还有17名硕士研究生、30多名基层进修医生,培训学员多达几千名。这些人才如同星星之火,为壮医的传承发展注入强大动力,使壮医能够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。



心怀群众倾关爱,手施壮医递温情


不仅如此,李凤珍始终心系广大民众的健康。她经常深入基层,参加各类义诊活动,累计服务群众超6万人次。在义诊现场,她运用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精湛医术,为患者排忧解难,让更多人亲身感受到壮医的魅力,也进一步扩大了壮医的影响力。


▲义诊现场,市民体验壮医药物竹罐疗法


“壮医需要代代传承、代代守护,我将致力于传承、发扬和推广壮医,让更多人相信壮医、用好壮医。”李凤珍说。她不仅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壮医事业的热爱与担当,更为壮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


文图编辑:覃日欢

一审一校:覃日欢

二审二校:王煜霞

三审三校:张海波

设      计:陈晋韬

栏目策划:王煜霞
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
名壮医李凤珍(四):深耕壮医30余载,凝练学术思想传薪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