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壮医李凤珍(二)丨深耕壮医, 创建专科

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中医药局《关于做好名壮医名瑶医有关工作的通知》精神,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特别推出“壮瑶名医”专栏,旨在展现我院五位名壮医、名瑶医的卓越风采与深厚医术。他们不仅是壮瑶医药的传承者,更是民族医学的守护者与创新者。通过本专栏,我们将深入挖掘名医背后的故事,向广大患者和社会传递壮瑶医药的独特魅力与价值。让我们一同走进“壮瑶名医”,感受名医风采,领略壮瑶医药的博大精深!

2023年4月初,国壮风湿病科上演了一幕感人的画面。69岁来自广东顺德老何,驱车近600公里,只为当面拜访并诚挚感谢李凤珍主任。老何感慨万分:“29 年前,要是没有李主任,我的痛风根本好不了,更不可能安稳工作到退休,过上现在这么好的生活,实在太感激李主任了。”
实际上,对李凤珍来说,老何意义非凡。他不仅是李凤珍用壮医方法治愈的首个痛风患者,更是其从医历程的“见证者”。

▲2023年何先生到南宁拜访李凤珍,并与风湿病科人员合影

使用壮医治好她第一个风湿病患者
1994年初夏,30 岁的何先生,已被痛风折磨 7 年。随着病情加重,痛风发作越发频繁,他手脚布满痛风结节,局部化脓溃烂,只能常年穿着定制的超大拖鞋。
为治病,他暂停工作四处求医,却收效甚微。多次碰壁后,何先生心灰意冷,一度想放弃。绝望之时,一位曾到广西进修的朋友向他推荐广西民族医药,建议他“去试试,疗效很好”。
尽管面临交通不便、行动困难等诸多难题,何先生还是抱着“最后一搏”的心态,来到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(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前身)。入院后,已故广西名老中医陈永红教授担任医疗组长,李凤珍作为主管医生,师徒二人运用壮药及壮医药熨疗法、壮医药物竹罐疗法、壮医熏蒸疗法等一系列壮医特色技法,为何先生辨证施治。令人惊喜的是,这些看似普通的疗法效果显著,何先生尿酸值逐渐降低,痛风结节慢慢变小直至消失。经过一年精心治疗,他恢复正常工作生活,且病情未复发。

▲何先生当时住院治疗的情景
这次成功治愈何先生的经历,对李凤珍在风湿病治疗领域的成长意义重大——不仅积累了宝贵临床经验,更激励她不断探索壮医在治疗风湿病方面的更多可能行。事后回想,李凤珍表示,首次成功得益于她参与广西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普查整理工作时,积累的大量壮医验方、秘方。这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以口耳相传的治病方法,得以在临床上验证、传承,“这个病例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壮医的信心,也让我更加坚定了钻研壮医治疗风湿病的决心。”

▲2023年何先生与李凤珍再次见面,讲述29年的就医故事

决心走上壮医治疗风湿病专职
1992 年,广西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普查整理工作接近尾声。为将自己掌握的“土”方法以及挖掘整理出的壮医验方、秘方用于患者治疗,帮他们解除病痛,李凤珍申请到临床验证部,自此开启临床治疗生涯。
刚进入临床工作,李凤珍的精力主要放在血液病的临床治疗上,真正促使李凤珍下定决心专职走上风湿病治疗道路,并全心全意地为壮医在该领域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的,还要追溯到 1999 年。这一年,李凤珍被派往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进修。在此期间,一个偶然的契机,成为了她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有一次,血液病住院部收治了一名特殊的患者,该患者血小板偏低、血细胞减少且高热不退,在经过数天的治疗后,病情依旧未见好转,直到风湿病科医生前来会诊。医生们经过详细询问病情和仔细查看检查报告后,怀疑患者患的是风湿性红斑狼疮。随后,患者转至风湿病科进行治疗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仅仅过了三天,患者的情况就有了明显改善。患者短时间内的变化,让李凤珍极为震惊,她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自己平时收集的验方、秘方,在治疗痛风、类风湿炎等风湿病时取得的良好效果。她意识到,如果能够掌握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法,必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。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,李凤珍的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而坚定的想法——成立风湿病科,用壮医药治疗风湿病。

正式建设壮医风湿病科
秉持信念,付诸行动。结束进修学习后,李凤珍回到岗位,虽不能着手筹备成立风湿病科,但她一直静等机会。
她深知人才是关键,便说服同事钟丽雁一同开展壮医治疗风湿病工作,并建议她外出进修。钟丽雁也见证了壮医外治在风湿类患者治疗上的显著效果,意识到壮医潜力巨大,便欣然答应。钟丽雁回忆说:“一路走来,风湿病科从最初的‘痹症科’发展到风湿病科,再到今天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,证明当初的选择没错。”
有了钟丽雁的加入,李凤珍信心更足。2006 年,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重点专科评定工作。“东风”既到,李凤珍立即向领导沟通汇报顺利组建成立“壮医痹证科”(风湿病科前身)并将风湿病建设成重点专科。
▲李凤珍在刚成立的风湿病科门诊出诊
从业至今,经李凤珍治好的风湿病患者不计其数,每次下乡义诊,她总能碰到“熟人”。潜心钻研、笃行实干下,李凤珍也一步步成长为声名远扬的广西名中医、广西名壮医,并确立了自己的学术思想——“祛毒调和气血,补虚顾护谷道”。扎根于壮医药之林这片沃土,未来,她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传承好,培养更多的壮医人才,发挥壮医药特色优势,为更多患者服务。
文图编辑:覃日欢
一审一校:覃日欢
二审二校:王煜霞
三审三校:张海波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